用户∶  密码∶    · 立即注册 · 取回密码
logo
logo

校友事迹

在化工领域中积极探索着

——记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远斌 做人要求“知难而进、率性而为、适可而止、随遇而安”;做事则要体现“求实创新的现代理念;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记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远斌

做人要求“知难而进、率性而为、适可而止、随遇而安”;做事则要体现“求实创新的现代理念;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相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信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佘远斌

佘远斌,男,1965年生,湖北松滋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导,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化系,获硕士学位,师从李琬教授;199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杨锦宗院士。1987年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历任助教(1987-1990)、讲师(1990-1995)、副教授(1995-1999)、教授(1999-2002)、博士生导师(2002-)。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系主任,绿色化学研究所所长,应用化学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责任教授。

“求实创新的理念;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在佘远斌看来,这是科研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佘远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1980年,年仅15岁的佘远斌迈入了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在这里,佘远斌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一位非常有水平,而又善于教书育人的老教授李国材,他教会了佘远斌怎样利用归纳总结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书从“厚”读“薄”。如今,受益颇多的佘远斌也在用这种方法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1987年,佘远斌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化系,并获得了环境化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谈及培养了自己多年的母校,佘远斌坦言,他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姻缘”纯属巧合,当时的他对于选择哪所学校继续深造并没有自己的目标,仅仅是因为北京工业大学有他热爱的催化专业,而他也“凑巧”将北京工业大学添在了第一志愿栏里。

在佘远斌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有3个阶段最令他难以忘怀。

1994年,虽然已经小有所成,但佘远斌却渐渐感到了理论知识的匮乏,为了能够更好地从事钟爱的科研工作,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离开了刚满5岁的孩子,来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并于1997年获得了精细化工(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这三年被佘远斌认为是最重要的三年,在这里,他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杨锦宗院士,并在杨院士的指导下,佘远斌选对了一个最适合自己,也特别适合在北京发展的研究方向——绿色化学与仿生催化,而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甚至将来。

1998年,通过“氧气液相氧化环及己烷制取己二酸的研究”,佘远斌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在该项研究中,佘远斌设计并合成了48个环外取代的Fe、Cu、Co、Zn等含氮杂环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首次将其用于仿生催化液相氧化环己烷绿色合成重要化工原料己二酸新方法的研究。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是采用金属酞菁合仿生催化剂代替常规催化剂,实现了以清洁廉价的氧气代替污染严重的硝酸等化学氧化剂,以中性介质代替对设备腐蚀严重的酸性介质,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环己烷直接一步氧化成己二酸。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首次发表在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杂志上(2004, 8, 418-420),成为国内外报道这种方法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以此研究成果所申报的中国发明专利也于2005年9月获得授权(ZL 200310110349.2。同时,以此为基础,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初步找到了催化氧化的规律,为今后深入开展机理研究,进一步提高产物的选择性和收率,加快产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项目。

2002~2004年,佘远斌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流动项目主任,有机会接触到国内一大批院士级的大师及国内最优秀的化学化工专家,通过聆听他们的报告,并与他们交流,使佘远斌充分体会到了他们渊博的学识、创新的思路,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为科学技术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风貌。在这两年中,佘远斌开阔了科研视野,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科研的方向和思路,大幅度地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

2005年,以佘远斌为学科带头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申请并获准了应用化学二级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自己也申请并获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为今后北工大整个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也为自己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佘远斌教授主要从事绿色化学与仿生催化、精细有机合成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十年来重点从事金属卟啉类仿生(模拟酶)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合成、构效关系以及在仿生催化氧(空)气选择氧化各种饱和烃或芳烃及其侧链绿色合成有机中间体及产品方面的应用研究。针对上述研究领域及方向,目前共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教育部重点及面上、北京市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Applied. Catalysis A,化学学报,化工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5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主译译著1部(《有机化学习题精解》,69万字,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组织编写《表面活性剂应用》系列丛书(6本)、《绿色化学系列丛书》(8-10本)各1套。撰写专著1部(《绿色氧化与还原》,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年2月正式出版);主编《新世纪应用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参编《化工百科全书》(第三卷)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其主要的学术贡献是设计并合成了4大系列共100余种含有各种不同金属离子,卟啉外环邻、对位分别含有硝基、卤素、甲氧基、羟基、轴向分别含有不同卤素等配体的单核、双核取代金属卟啉催化剂,经红外、紫外、质谱、元素分析、拉曼、顺磁等手段证明其结构正确;将其分别用于催化氧气选择氧化邻、对硝基甲苯、环己烷、苯酚、氯代甲基芳烃等烃类绿色合成邻、对硝基苯甲醛、邻、对硝基苯甲酸、己二酸、邻苯二酚、卤代苯甲醛等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及产品;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量化计算和分子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上述催化剂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中心金属离子电荷等量子化学参数与其宏观催化活性、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构效关系式或模型,并用其指导设计性能更为优良的金属卟啉类仿生催化剂的取得了初步成功。

另外,佘远斌教授还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化学会理事;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化工、药品、食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石化出版社《绿色化学化工丛书》与《精细化工系列丛书》编辑部执行主编、编委会副主任;《精细化工》杂志编委;任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化工、药品、食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化工报》特约撰稿人;Journal of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科学通报》、《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化工学报》、《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应用化学》、《石油化工》、《化学通报》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佘远斌教授还是2004年7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第8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两位执行主席之一,也是即将于2007年4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绿色化学研讨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een Chemistry in China (ISGCC) 的大会执行主席。该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主办,中科院化学所和中科院过程所协办,祥见http:// 8isgcc.bjut.edu.cn。

当被问及对于今后的事业寄予怎样的期望时,佘远斌表示,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解决仿生催化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发展并丰富仿生催化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将目前已取得专利的一部分仿生合成技术推向专业化。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佘远斌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严谨诚实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佘远斌的科研道路越走越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