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 立即注册 · 取回密码
logo
logo

校友事迹

热衷创研高分子 死心塌地于化学

——记我校杰出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解孝林 每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来自一个最深沉的动机,这个动机就像一个无形的发动机驱动着每一个灵魂走着他们必经的线路。

——记我校杰出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解孝林

每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来自一个最深沉的动机,这个动机就像一个无形的发动机驱动着每一个灵魂走着他们必经的线路。做化学王国里一个永远工作却默默无闻的分子,将那些艰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的科技建设工程倾情奉献,矢志不渝——这就是解孝林研究员为之奋斗的人生。

解孝林1987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精细化工专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解孝林教授的眼中,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他一直在探索,并且乐在其中。

对于解孝林而言,走上化学研究这条道路,很有几分偶然。当年考大学填报专业时,父亲发话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人生病吃药。干脆就学化学,以后怎样都有碗饭吃。”就这样,让解孝林从此与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有着光明应用前景的研究,是他的快乐,他的事业!

从事化学专业学习研究之后,解孝林对化学的理解越来越深。他说:“化学作为一个永远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的长线专业、老学科,是学好其他很多专业的基础学科。而基础打好了,对以后的学习研究可以提供更多的道路、更好的选择。”于是,本科读完以后,解孝林一鼓作气,继续攻读高分子材料硕士和博士学位,切切实实地将化学进行到底。

解孝林1995年12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获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2月至1997年12月在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12月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工作。

学习是没有终点的人生,生命的质量需要用知识来锻铸。尽管已是满腹经纶,但解孝林研究员却从未固步自封,他抓住各种进修深造的机会,拓展视野,以成大家。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从不会放弃任何学习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2003年4月,他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员,与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Mai Yiu-Wing教授合作。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间,他先后两次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作为访问教授,继续与Mai Yiu-Wing教授合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发表了SCI收录论文近50篇,SCI他引次数460多次,论文被美国化学会Heart Cut和materialstoday点评、报道,被美国ISI评为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论文,获中国和美国授权专利各1项。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擅于学习和不懈努力的解孝林真正地成熟了。2004年他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教师支持计划”资助;2007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成功申请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湖北省重点学科,创建了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合作建设的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顺利通过验收、并评为优秀。同时他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加工流变学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可控接枝碳纳米管、聚合物在电中性滑石粉中插层的方法,利用液晶诱导效应实现了纳米分散相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有序复合;建立了填料/单体原位(共)聚合改性微、纳米无机填料以优化复合材料界面的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界面结构的协同增韧机理和流变学“滚珠”模型。近年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项目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50篇,SCI他引次数460多次;申请专利6项,授权2项。他重视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的结合,与公司合作的“SBS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成套技术”实现了道路沥青国产化,在10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耐热抗磨损全息烫印材料”满足了国家外交护照签证防伪要求,并成功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者及相关人员证件的防伪,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化学死心塌地的解孝林,不仅自己钟情于化学不肯释怀,还努力的让自己的这份热忱继续延承。在本科教学中,他总是尽心尽力,详尽的给学生介绍化学这门学科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前景;同时还做他们的专业辅导员,以自己对专业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他还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实践,了解化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自己的研究生,解孝林要求他们及时阅读最新的文献,捕捉学科新的发展动态。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他还三次送学生到香港进行短期的学习和研究,让他们将科研视野放在学科前沿。

解孝林还时常告诉学生,要选择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研究课题,要做能够确实提高生产力的科研。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这是科研工作最大的动力。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沥青改性剂,但SBS与沥青不相容,熔融状态下机械强行分散的改性沥青易产生相分离,表现为SBS与沥青离析、分层,严重影响了改性沥青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工厂化模式已成为生产改性沥青的主流,克服其相分离、提高高温存储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解教授带领课题组与湖北国创高新材料有限股份公司合作,选用四臂星型结构的SBS代替线型结构的SBS作为沥青的改性剂,使用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有机-无机杂化稳定剂“安特析”,使SBS与沥青在熔融状态下发生原位接枝和物理/化学交联反应,提高了SBS在沥青中的分散度,增强了沥青与SBS之间形成的三维热塑性物理交联网络结构的强度,从而使沥青与SBS形成了稳定的双连续相结构,有效地解决了SBS与沥青的离析和高温存储的难题。通过配方和工艺的调整,广泛适用于来自国内外不同原质沥青的改性,且生产流程简单、操作弹性宽、质量稳定。该成果实现了道路沥青的国产化,产品上市后使改性沥青的价格由8000元/吨下降至3000元/吨左右,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改造、京珠高速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维修等100多项国家工程中应用,每年为国家公路建设节省10多亿。

在激光全息防伪烫印材料中,最为关键的是成像层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热塑性丙烯酸酯树脂。由于其玻璃化温度低、脆性大,因而耐热性和耐磨性差,只能用于一些食品、药品、烟酒等产品的防伪,而难以满足货币、税票、金融证卡、国家证照和外交护照签证等防伪的要求(耐磨、耐划伤,通过打印机打印时不收缩)。国外则采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刚性分子链的耐热高分子作为成像层材料,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加工温度高,且在现有的生产线上无法使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机-无机杂化是改善激光全息防伪烫印材料耐热性和耐磨性的有效途径,但面临的困难是保持原有材料的高透明性。课题组依托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技术公司合作,在现有的生产线上提高了全息防伪烫印材料的耐热和抗磨损性能,满足了国家外交护照签证的技术要求,并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者和相关人员证件的防伪。

对于工作,解孝林讲究效率,他说工作不是单纯的时间投入,时间是需要科学优化的。他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的结合,他认为应用技术上一些难题的解决,往往就是来源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意义重大,不仅在于能促进技术革新,还在于能推动产业发展。提起成绩,他十分淡然。谈起未来的打算,他自信而坚定:高分子复合材料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我相信,中国的高分子材料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自己的时代!

从最初上大学到如今,解孝林结缘化学已是二十余载。化学对于解孝林而言,已不再仅仅是 “有碗饭吃”,更多的是他愿意倾其一生的追求。行走在这条道路上,解孝林引用他恩师的话说:“既然认准了方向,就埋头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不要给自己时间回首,更不要沉醉于回首!”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解孝林研究员来说,是坚持,是不懈,是十分之一的灵感和十分之九的勤奋。他谦虚谨慎,平和澹泊,认为是时代的机遇给予了自己大展拳脚的舞台,是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引导给了自己直行的方向,是同事们的协作与帮助,研究生们的配合与支持让他获得了今天共同的荣耀。现实从历史中走来,未来在脚下延伸。解孝林一步步迈向了理想的巅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