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副经理李德武
探索是成功的开始。勇于探索,敢于超越,才能踏上成功的路。
——李德武
李德武,男,中共党员。1961年5月出生于湖北咸宁。1978-1982年就读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82年8月毕业分配到中石化洞庭氮肥厂,先后担任该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车间副主任、主任、生产处副处长、处长、副厂长、厂长等职,现为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副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巴陵石化有限公司董事、岳阳中石化壳牌煤气化有限公司董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北望,有家铁塔林立、管道纵横的大型石化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这家集化肥、化工、化纤生产于一体的企业,2000年由享誉三湘四水的两家大型企业――洞庭氮肥厂、鹰山石化厂重组而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也是最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李德武,这位从武汉化工学院走出去的学子,正立足于这片土地,耕耘探索,纵情挥洒。
1982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的李德武,走进了当时中石化新兴企业——洞庭氮肥厂。从普通的技术员到车间主任,从生产处处长到洞庭氮肥厂厂长,从迈出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与化学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全厂干部职工一道,以智慧和汗水将工厂主导产品“芙蓉”牌尿素培育成享誉全国的“江南一枝花”,使其连续十多年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蝉联国家质量金奖。
母校浓醇的琼浆丰满了她的学子,使品学兼优的李德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迈得从容稳健。作为施展才干的第一个平台,李德武有幸面对的是我国七十年代中期从国外全套引进的、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化肥生产装置,这成为他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坚实腾飞双翼的绝好机会。
李德武同志说,学习是他最大的爱好。正是这一爱好,使他很快在洞庭氮肥厂这个知识、人才密集的企业中脱颖而出,从普通技术员到车间技术负责人,他仅用了三年时间。也正是这一爱好,使年轻的李德武敢于冲破对引进技术和引进装置的迷信思想,作为车间技术负责人,他领着一帮人多次挥舞技改的尖刀,对洋设备动起大胆的“手术”。特别是1988年底投资5000多万元的技术改造,不仅使生产能耗降低了10%,而且使合成氨日产量由800提高到1000吨,相当于投资10亿元建设了一个中型化肥厂。因此,洞庭氮肥厂一度被誉为全国大化肥行业技术改造的样板。
李德武同志对化肥生产工艺的透彻把握,在技术创新上的建树,以及与此同时显现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1995年,34岁的李德武就任洞庭氮肥厂副厂长,成为中国石化系统最年轻的“地市级”领导之一。2000年4月,李德武同志出任洞庭氮肥厂厂长,这时的李德武,己经成长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化肥专家。
2000年4月,为顺应世界石化工业重组浪潮,在中国石化集团的统一部署下,洞庭氮肥厂与鹰山石化厂重组合并,成立了巴陵分公司。2003年,巴陵分公司正式分立运作,李德武同志担任副经理,主管公司经营工作。重组后的巴陵分公司,主营业务扩大到以己内酰胺、尿素等数十种化工、化肥、化纤产品。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李德武同志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他所主管的公司生产经营和发展计划的部署,大宗原材料的组织,在资源市场持续吃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运力紧张的形势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全局。
从搞化肥到搞化工,从管生产到管经营,从“李厂长”到“李总”,李德武同志知道,只有一次次超越,才能赢得新的成功。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充实着各类知识,先后参加了中石化干部管理学院中青班学习,湖南大学MBA经贸班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并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先后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了6项省部级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现代化管理成果奖7次,申请专利3项,多次获得中国石化集团、湖南省等授予的“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发明创造能手”“化肥行业优秀企业家”“湖南省青年企业经营者鲲鹏奖”等荣誉。
“艺高人胆大”。为了加快公司结构调整后职工思想、文化的融合,李德武再次展示了他“敢做敢为”的作风。公司重组伊始,以管理扁平化改革为突破口,对公司全体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通过竞聘,300多名处、科级干部从管理岗位走出来,充实生产、科研一线,既精简管理干部与管理层次,又强化了一线工作。为了解决“扁平化”改革后管理人手减少与管理跨度加大的矛盾,公司将一体化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网络建设成为扁平化管理的“三大支撑”:通过颁布、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程序”与“过程”控制,为公司各项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工作流程,指导公司高效管理、高效经营;通过开展岗位劳动测评、推广员工《工作写实》制度,建立“以绩效论晋升、定薪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公司先后开发了20多套网络应用系统,不仅带来了便捷、廉价的办公方式,而且成为提高信息流速和决策效率、强化监控力度的重要手段。不管出差到哪里,李德武同志总是随身携带一台电脑,随时可以看到公司营销业务活动状态,及时将决策信息传递到指定目标。
随着国际油价节节攀升,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的化肥生产企业出现了巨额亏损。为了扭转亏损局面,中石化与英荷壳牌共同投资21亿元,引进英荷壳牌煤气化技术与工艺,对化肥装置实行原料路线改造。该项目不仅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石化与国外大公司首个合作项目,更关系到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就是李德武同志。
主管工程建设,尤其是主管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合作的大型项目建设,对李德武同志来说,又需要新的跨越。尽管国外大公司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但项目建设伊始,“洋经验”“水土不服”的问题暴露充分,中、外方人员在文化、管理上存在的巨大分歧,使现场协调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合资的项目既然建设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须寻求适应中国国情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要尊重外方的意志,但不能屈从于外方的意志;要以我为主,但不能刚愎自用。”这是项目建设初期,李德武同志对派驻合资项目的中方高层管理人员的一段讲话。为了掌握现场工作的主动权,李德武展示了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品质。他从技术学习入手,扎实的理论功底使他很快掌握了“煤气化”技术的核心,多次指出外方设计上的漏洞及改进的办法,赢得了外方专家的信任和尊重。项目自2003年9月份开工以来,他放弃所有的双休节假,坚守现场并亲自主持每天的项目调度会,由于对项目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工作安排无可挑剔,让过去“总与中方过不去”外方管理人员折服。
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巴陵分公司“煤代油”项目工程建设己经结束,投料开车正在进行。这套日处理原煤达2000吨的大型煤气化装置的投产,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调整公司原料结构,大幅降低化肥生产成本,还可以提供大量廉价的氢、碳、硫资源,开发精细化工产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巴陵分公司办公楼前,有两块凝聚着公司《一体化管理手册》精华的“管理方针”被制作成巨匾:“创造顾客与企业最大价值,树立安全与健康企业典范,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是公司管理的最高目标,也是李德武同志的不懈追求。我们相信,这位从我院无机化工专业走出的学子,一定能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在不断的探索和自我超越中,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