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 立即注册 · 取回密码
logo
logo

校友事迹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记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 蒋远华,男,现年40岁,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八次党代会党代表,湖北省管专家,现任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记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

蒋远华,男,现年40岁,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八次党代会党代表,湖北省管专家,现任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蒋远华于1988年7月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进入宜化集团,他从一名车间技术员干起,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化工研究所所长、总经理助理等职,在近二十年的实践工作中,蒋远华同志凭借显著的技术成就和经营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主持的技术项目有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奖,50余项获得省市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等奖,撰写的数十篇论文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是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担任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尿素技术咨询网顾问委员会顾问、湖北省磷化工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三峡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当选“2005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荣膺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杰出优秀青年企业家”、 湖北省 “劳动模范”、省市“十佳青年企业家”等称号。

蒋远华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他带领的是一个有着激情的团队。

有些激情是个人的,只对个体有效,但蒋远华的激情却极具传染力。

短短五年,从5.8亿元到63亿元,把一个宜化到再造成为十二个宜化……蒋远华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摇摇欲坠的地方企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化工集团,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宜化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扩张,一时成为一个经济神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迅速实现了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

少小梦想

蒋远华少时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学者或者是带兵打仗的将军。

他从小就特别崇拜两个人,一个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金石家、书法家、学者杨守敬,一个是三国时代挥师吴国兵马取得夷陵猇亭之战胜利、火烧连营700里的少年统帅陆逊。杨守敬的故居就在他的家乡宜都附近,而宜都一中的校址就在以陆逊命名的城关陆城镇。以至后来,陆城对岸的猇亭在长江边的虎牙山建了一座三国夷陵猇亭之战的遗址公园,因为公园里只供奉着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塑像,没有见到陆逊的纪念物,这让已是宜化股份公司总经理的蒋远华愤愤不平。他说猇亭之战是一场被天才军事家毛泽东称之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典型战例。陆逊书生拜将,力挽狂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他是真正值得后人敬仰的风流人物。那年高考填报志愿,班主任老师极力劝说蒋远华填报了武汉化工学院。老师开导说:化学工业是前沿科技,发展空间广阔,大有用武之地。在这个领域,你同样可以成为学者。至于说你想当将军,我看那也未必不行,或许你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一个千军万马入怀来的企业统帅!蒋远华红了脸,颇有几分尴尬,他说:“老师,我想当将军,是因为我讨厌我这个蒋姓,同学们都叫我小蒋,蒋介石的后代,我就是想争口气,把蒋字上的草头给拿下来!”老师哈哈大笑,说:“你属马,天马行空;马没有草吃,那不成了死马?志存高远,必展风华,你的名字好呢!”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或许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蒋远华获得了一种人生的指引和自信。大学毕业分配时,他选择了三国古战场的猇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命运之神把蒋远华引到了宜化。

得民心者得天下

蒋远华1988年夏天离开家乡宜都,只身沿着当年陆逊挥师过江的路线,从陆城走进位于猇亭的宜昌地区化工厂(宜化集团的前身),在车间当了一名技术员。那是宜化历史上的第一个腾飞时期。蒋远华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才智拥抱宜化,投入宜化。他能吃苦,肯钻研,有头脑,有组织能力。他了如指掌宜化整个生产系统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很快就成了宜化公认的生产技术权威。公司主要领导发现蒋远华是个难得的技术人才,加上当时宜化领导班子结构配置的需要,蒋远华因而在27岁就成为宜化股份公司班子成员。他兴奋。他感到了机遇。于是他注重从各个方面进行准备和锻铸。他继续深造,读完了博士学位。他潜心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市场和资本运作。后来他又赴美国进修,系统学习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学。用蒋远华的话说,这次美国之行,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使他对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本质上的突破和飞跃。回到宜化,蒋远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施政冲动,而这时的宜化已经跌入了低谷。领导的威信和企业形象都降到了最低点,企业人心涣散,人际关系空前紧张,导致效益也是一落千丈。蒋远华英姿勃发,顾盼自雄,决心一显身手。但是他却像是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中,建议如泥牛入海,改革方案束之高阁,声音似没人听见。

蒋远华是2001年2月走马上任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的。那时春节刚过。宜化集团员工们的蛇年春节过得并不开心。由于企业亏损,生产经营每况愈下,银行早已停止了放贷,几千人的集团公司,银行帐上仅有1万元现金。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职工发工资。过去宜化职工月工资只有350元,职工没有积极性,没有积极性就更没有钱发工资,那样下去宜化只有关门。于是蒋远华借钱、贷款给职工发了工资,而且把过去拖欠的工资全部补发到位,并公开宣布即使再苦再难,职工的工资也要发。职工们欢呼,热泪盈眶。蒋远华说,他只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决了人的生存需求即温饱问题。当然他也求得了宜化的稳定。

同时,他的个性决定了他的施政方法。上任之后,他一夜之间对集团70%以上的中层干部进行了撤换和调整。他对人称“领导家属部”的财务部动了外科大手术。他紧接着又组织“公理永驻、正气长存”的主题活动并设立见义勇为奖,狠狠打击和震慑了宜化的歪风邪气。他的大刀阔斧,表现了他拨乱反正的强硬和决心,场面足以让人惊心动魄。有人提醒他:你才上任,动作太大,不怕社会非议吗?动手太快,不怕惹祸上身吗?他毫不理睬。他说谁爱怎么议论就去怎么议论,难道我们这些年对宜化的问题看得还不清楚吗?官风不正,厂风焉正?厂风不正,宜化如何发展?公生明、廉生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不相信天能塌下来!

阳光下的年薪

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待遇从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宜化集团实行的是年薪制。其实,外界对宜化集团领导层年薪制的实行,从来是只见其勇,而未见其谋。宜化实行年薪制的过程,正是宜化文化的核心——统一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的过程。宜化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在于此。

蒋远华认为,企业要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就要研究“以人为本”,研究每个人需要什么。不仅要关心弱势群体,也要关心社会精英;特别是企业,也要关心那些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骨干。

他一上任就解决了一般员工的生存需求,求得了宜化的稳定。那接下来,他转而研究的是那些副总经理和企业骨干需要什么?工资低、待遇低,他会用心把企业搞好吗?宜化的年薪制是从奖金制过渡来的,季戊四醇车间是第一个试点。过去,宜化的季戊四醇年生产能力设计为3000吨。蒋远华承诺车间主任:你若把季戊四醇的产量提高1吨,我就给你增加5元钱的奖金。而增产1吨宜化可赚取1500元,让他个人多得5元,这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如果猛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肯定会反对,所以要有策略。于是他在一次职工大会上提问:公司赚1500元,而让管理人员多拿5元钱,大家答应不答应?职工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坚决答应!这一奖励措施实行后,季戊四醇的产量从3000吨迅速增长,当年就达到了9000吨,增加了6000吨。这6000吨中,个人得了3万元,而公司赚了900万元。宜化就这一现象在全公司展开讨论: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每个人都要说一句话。观点在《宜化简讯》上刊登。答案是人人都说好。现在季戊四醇的年产量已达到了3.5万吨,是设计能力的10倍。接着是提高管烧煤的车间主任的待遇,节省的支出与骨干和员工的收入挂钩。因为一年要烧煤200万吨,价值约6亿元,若节约1%,就是600万元。宣布不到一个月,每吨合成氨的耗煤量就从2吨降到1.8吨,而合成氨的年产量是60万吨,由此节省支出3600万元。公司又借此在全体员工中进行讨论,得到了一致认同。在两次试点后,奖励手段从生产系统逐步推广到管理系统……一个职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你一个月只拿1500元,你的部长一个月拿15000元,相差10倍,你有什么想法?他说了一句话:部长拿15000元,是比我多10倍,但公司这样做是为了让我能长久拿到1500元。

蒋远华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让职工群众认可了,企业文化的统一价值观就形成了。

重视人才培养

稳定了员工的情绪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之后,蒋远华开始引进新鲜的血液,那就是人才。

1999年,北大的毕业生胡云满怀壮志地加入到宜化。但他仅仅被当作了一个普通的办事人员放在办公室,空有一身‘武功’,难以施展拳脚,结果这位北大的高材生满怀遗憾地走了。“他走得遗憾,我得知后则更遗憾,那种痛失人才的感觉,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多年以后,蒋远华重提旧事,仍不能释怀。胡云的离开让蒋远华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创新要发展,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构筑一个成材的平台。蒋远华说,最有价值的投入是对人才的投入。

宜化每年要在山西购煤130万吨,以前大家以为煤是天然合成的,质量无法人为控制,因此对采购员的要求是按时按量供货,价格是否最低、质量是否最优,并未特别注重。生产化肥,煤的固定碳指标特别重要,每提高1%,就能增加很大效益。刚上任不久的蒋远华想在这方面打点主意。找到有关采购员一说,马上被对方否决了:煤是自然的东西,不可能提高固定碳指标。但蒋远华没有放弃。不久,宜化引进了西安交大的本科生李刚,负责煤炭采购工作。蒋远华以经济的手段下令,如果能将固定碳指标提高1个百分点,就进行相应奖励。李刚卯足了劲,决定干出个样来。他把煤炭采购员换成了五六名本科生,一到采购地山西,就把分析化验室建到了矿上,实地考察研究各矿的各个作业面,剖析运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结果,买回的煤的固定碳指标由年初65%提高到70%,整整提高了5个百分点。据测算,煤的固定碳指标每提高1%,每吨煤就能够增加效益5元。2002年宜化在原料煤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李刚等人因此也得到了重奖。

良好的事业平台,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大批人才到宜化共图大业。磷化工专家刘晓、氯碱专家舒晨、谷正凤等都先后加盟宜化;2003年,曾经离开宜化的多名专业技术性人才“好马也吃回头草”,重回宜化建功立业。

蒋远华说,人才的优势是团队的优势、整体的优势,宜化惟人才论,但不惟文凭论,人才是宜化最大的财富。

永远的航程

宜化的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了销售收入63亿,2006年确保实现100亿元。他们已确立了在2010年实现200个亿产值的目标。

虽然在过去的五年里,他顶着各方的压力,将宜化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了宜昌经济的代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在辉煌和喧闹的背后,他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和孤独。高处不胜寒。他已经不仅仅是代表他蒋远华个人,他身上的责任也不再只是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朋友,他是这个企业的支柱。他必须肩负着整个宜化人的责任,或许员工可以不用思考,但是他不能,他必须对这群跟着自己打拼得兄弟姐妹交待,时刻想着怎样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前进的路上还有险滩、暗礁,他必须高度警惕,洞察秋毫,为这队开足马力的舰队领航。

尼采说过,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注定终身与孤独为伴。不难想象,在整个宜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蒋远华独自一人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因为思想的形成必须要经历绝望、痛苦、毁灭和再生的过程。可能也会有人说蒋远华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他有高额的年薪、奔驰轿车,还有宜化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尊敬,他甚至就是宜化人心目中的神。但是表面的光亮鲜活永远只是暂时的,短暂的,在片刻的人前风光之后,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沉淀自己,为了他相濡以沫的员工,为了他的员工和自己一样拥有平等、和谐崇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其执业理念是“企业家只有真正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企业、热爱他的员工时,他才能真正地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 ——蒋远华

关闭